此前我们已经讲述了哈雷戴维森和宝马摩托车的品牌历史,这两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品牌历史都比较长,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品牌文化为它们奠定了行业地位以及赢得了众多的支持者。然而,哈雷戴维森和宝马更像摩托车里的贵族,只被少数人拥有。最终,一个更为亲民、来自亚洲的年轻品牌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它就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本田。纵观本田摩托车60多年的发展,它就像一部励志大片,能从中看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如今,本田生产了一亿多辆承载着人们梦想的摩托车,缔造了一部东方神话。
● 始于一个技术匠人的机械情结
1906年,本田宗一郎出生在日本静冈县的一个穷苦家庭,父亲是一位铁匠。作为家里的长子,宗一郎自小就在风箱的呼呼声和铁砧的叮当声中长大。据宗一郎回忆,自己儿时就喜欢用铁碎片做些乱七八糟的小东西,也喜欢敲敲打打、制作或修理工具。
1922年,宗一郎在读完小学后就没有继续升学,他也没有留在父母身边当一名铁匠,而是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独自去东京当一名学徒工。对于宗一郎的决定,父亲表示支持,男人就该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母亲更多的则是不舍,毕竟在她心里,16岁的宗一郎仍然是个孩子。最终,在父亲的说服下,母亲还是同意了宗一郎的决定。
长时间的“保姆”角色让宗一郎有点气馁,每当此时,他脑海里就会浮现父亲生气的面容和母亲哭泣的身影,于是中途退缩的念头就打消了。皇天不负有心人,勤奋的宗一郎终于迎来表现的机会。有一天,东京下起了大雪,很多汽车都发生了故障,忙不过来的老板只好让宗一郎过来帮忙,把故障车底部和发动机上的积雪清扫干净。让他没想到的是,宗一郎干起活来如此勤快,仅用了一天就把工作都做完了。自此以后,宗一郎照顾孩子的时间日渐减少,参与店里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
随着不断的合作,当时老板越来越赏识宗一郎。除了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宗一郎,还在宗一郎开设滨松亚特技术商会时赞助了200日元。200日元在当时绝对是个大数目,要知道那时买10斤大米只需要3日元。公司很快进入正轨,并且在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同时招聘了许多学徒和员工。但宗一郎并不满足于此,他期望获得更大的成功。
宗一郎制造活塞环的想法源于日本当时大力鼓励汽车制造业,希望日本能有自己的汽车。他检查了所有的汽车零部件,发现活塞环是一种实用原材料少又纯粹是制造业产品的零件。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日本只有一家活塞环制造公司,这绝对是一片蓝海。
1937年,宗一郎专门制造活塞环的公司——东海精机重工业株式会社正式成立。就在公司成立不久,丰田公司找到了宗一郎,他们想采购3万个活塞环。宗一郎深知这是公司一炮打响的机会,于是他下令员工加班加点先试制1000个,并从中挑选了50个精品送到了丰田公司。让他没想到的是,丰田公司经过检验,那50个活塞环中,只有3个及格。
不过,宗一郎没有因此感到沮丧,反而安慰起了合伙人:“这说明我们虽然很努力,但还是研究得不够啊。”越挫越勇的宗一郎马不停蹄四处取经,再次投入到产品的研究。1939年,宗一郎终于成功制造出符合丰田公司标准的活塞环。
政府的决定让东海精机彻底成为丰田公司的子公司,宗一郎的权力也直接被架空,他的职务被丰田公司委派的代表接任。就这样,宗一郎一手创建的公司成为别人的囊中之物。在二战期间,可以说宗一郎整个人都是比较心灰意冷,但他一直在自我调整。他等待的,是战争结束后东山再起的机会。
战争结束后,宗一郎选择再次创业。战后的日本资源非常紧缺,汽车没有燃油上路,火车被迫超载运行并且经常停车,而崎岖不平的山路又使骑车人感到十分费力。看到商机的本田宗一郎,收购了一批军方剩下的发动机,并将其改装安装在自行车上。事实证明,这是一次伟大的尝试。
声明:本文内容及版权均属事故车批发网(shiguchepifa.com)所有,禁止转载,违法必究。